湖南屏腹茧蜂

Sigalphus hunanus   You et Tong
   

  99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♀:体长9.9mm;前翅长9.0mm。
头:触角50节。额平坦,几乎光滑。头顶和上颊具明显的皱状刻点。POL:OD:OOL=13:6:18。背观上颊长度与复眼等长。脸具明显粗刻点;有1中纵隆堤,两侧稍凹。唇基隆起,具刻皱;向端部斜削,端缘平。两幕骨陷深,其间距是其至复眼间距的1.3倍。颊具明显的皱状粗刻纹,基长是复眼纵径的0.4倍。
胸:中胸盾片、小盾片光滑,盾纵沟深,有纵列刻条;中胸侧板光滑;基节前沟明显,内散生几条刻条。后胸侧板有2条弧形粗刻条。并胸腹节有2条近平行的中纵脊;侧纵脊在端部明显;具明显的皱状刻纹,基部近光滑;气门椭圆形。
翅:前翅r脉从翅痣中部稍外方伸出。r:3-SR:SR1=8:36:46。第2亚缘室长是高的2.2倍;cu-a脉后叉,1-CU1脉长为cu-a脉长度的054倍。后翅r脉位于基部的0.34处;2-M脉直;cu-a脉垂直,下方曲折。
足:胫节内距长是基跗节长的0.56倍。爪具1阔基叶。
腹:第1背板长是端宽的1.06倍;具不规则的粗刻纹;中央纵向隆起,有2条强中纵脊,伸达端部并收敛。第2背板长是第3背板的0.7倍;具明显的网状刻纹;有2条中纵脊,向端部减弱,其间还有1条较弱的纵脊;窗疤明显。第3背板具较细弱的网皱。产卵管鞘长是第3背板的0.36倍,端部钝圆。
体色:黑色;上颚端部、第2背板、第3背板基缘和两侧、前足腿节端部内侧和胫节内侧红黄色。翅带茶褐色,第2肘间横脉、肘脉第1段端段无色透明;痣及脉褐色。
♂:触角49节。第1背板长是端宽的1.13倍。其余同♀。
变异:体长9.9—10.0mm,前翅长9.0—9.1mm。有时头、胸及足无光泽;有后外小脉;头顶及颊刻点弱。第1背板长是端宽的1.0—1.2倍。
茧:白色,椭圆形,长约10.0mm,宽4.5mm。羽化孔圆形,开在一端。
寄主:棉小造桥虫Anomis flava(Fabricius)。

国内分布

分布:浙江(嵊县)、江西、湖北(江陵、神农架)、湖南(岳阳)、福建(沙县)、贵州(贵阳)。

其它信息

本种与该属模式种 S.irrorator 非常接近。van Achterberg(1992)及Sharkey和Janzen(1995)曾将S.hunanus和S.anomis 都列为属模式种的新异名,何俊华、陈学新(1993)已指出其不同,认为并非同种。van Achterbert(1995)已认为是独立的种。本种与模式种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,主要区别在于本种:①前后翅翅膜全部茶褐色;②后翅亚基室(Subbasal cell)毛稀少;③基节前沟除最端外近光滑;④第3背板基部,至少基部两侧红褐色。